“他”考

说在前面的废话
请各位原谅我在这个问题上的纠结,不废话,直接开考。另外由于编辑排版的问题,未能完全按照原文展现给大家看,只能尽量保持原样了。

据说很多考都是从古至今的,我觉得这次还是先从现代说起吧。
随手拿本书【1】,有如下文字:

 他:(1)指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男性;(2)指另外的,其他的。只能用来指第三人称的男性,不能用来指女性。
她: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。不能写作“它”或“他”。

原来在【1】看来,这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,另外在【2】中也有类似的说法:

……
(2)当第三者明确是男性时用“他”;明确是女性时用“她”;不明确是男性或者女性时用“他”(“他”可以便是通性);指事物或动物时用“它”。
(3)当复数第三者都是男性时用“他们”;都是女性时用“她们”;有男有女时用"他们"。
(4)“他”在古代是个“别指代词”,意思是指“别的”,可以指人,也可以指别物,如《诗经 小雅 巧言》:“他人有心,予忖度之”(别人有什么心思,我能够揣摩到),这是指别人。《孟子 梁惠王下》:“王顾左右而言他”(王看看左右的人,而谈论别的事了),这就是指事情。第一次拿“他”当第三人称代词用的是《后汉书 方术传》:“还他马,赦汝罪”(把马还给他,就赦免你的罪刑)。
……
(9)在“五四”前后,“他”和“她”的区分并不严格,混用的情况比较多。如鲁迅《药》:“微风起来,吹动他的短发,确乎比去年白的多了”,这里的"他"就是指华大妈(《药》写于一九一九年四月)。

由此看来在这“他”和“她”的问题上,【2】比【1】解释得更加清楚了。
好了,我们再来看看“官方”一些的说法,【3】就是现在教科书上普遍采用的观点:

 他:代词。(1)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。注意:‘五四’以前‘他’兼称男性,女性以及一切食物。现在书面语里,‘他’一般只能用来称男性。但是在性别不明或没有区分的必要时,‘他’只是泛指,不分男性和女性,如:从笔迹上看不出~是男的还是女的。(2)虚指(用来动词和数量词之间):睡~一觉|唱~几句|盖~三间瓦房。(3)指别的一方面或其他地方:早已~去|留作~用。(4)另外的,其他的:~人|~乡|~日。
他们:代词,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若干人。
她:代词。(1)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女性。(2)称自己敬爱或珍爱的事物,如祖国,国旗等。
她们:代词,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若干女性。注意:在书面上,若干人全是女性时用'她们',有男有女时用‘他们’,不用‘他(她)们’。

似乎有男有女的称为‘他们’,有男有女或者不男不女的称为‘他’,已经成为了共识。下面将就‘他’进一步调查一番。
【4】【5】关于‘他’的条目为:

 (1)本作佗,【说文】佗,负荷也。按佗本义为负何。其俗字为駝。隷变佗为他。用为彼之称。古只作它。

关于什么叫“隷变”,这里就不做过多的解释了。至少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的印象,从某个程度上来说,“佗”,"他",“它”是相通的。当然孤证是不足以说明问题的,再列举若干佐证如下:

 【6】他:广韻拖何切。与佗它通。……彼之称也。此之别也。……《小雅》人知其一其知其他……《扬子法言》君子正而不他(注:【6】的另一个版本作“佗”)……又凡牛马载物曰负他。……《集韻》唐佐切,同馱亦畜载物也。……《正字通》方言。
 【7】他:tā(1)别的,其他的。凡别人,别事,别物,都称他。……(2)第三人称代词。
tuō(1)他他:交横错离的样子。文选汉司马长卿相如上林赋:“不被创刃而死者,他他藉藉,填坑满谷,掩平弥泽。”史记一一七司马相如传作“佗佗”,汉书作“它它”。

事实上【6】和【7】的内容很多是相互印证的,而【8】也有类似【6】的说法:

 隷变佗为他……用为彼之称。

更进一步地,在【9】中对于这个与”他“相通的“佗”说明如下:

 本为人负物之名,因移以称兽耳。

古人也太有意思了,把本来人负载的字改作禽兽之用。   至于【10】则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说法:

 佗又作他……引作被之称也非。

只是我们对于“他”的来历还是不太清楚,居然在【8】【9】【11】【12】中都未见有“他”的单独条目,在【10】的检索册中可以分别找到“他”和“佗”的条目记录,却无法根据这个检索册找到“他”的详细条目,而只能找到”佗“的详细条目,实在让人费解。

在罗列了一系列的参考引用之后,对于这个”他",我们只能得到一个比较初步的结论,原因上面已经说了。这个初步的结论是:他,原作"佗“,也作”它“。最早在西汉才有了今义的”他“,并且指代无关性别的第三者。到了”五四“时期,”他“和”她“常混用。现在,由于历史的原因,不同地区的文化发展情况不一样,大陆地区对于”他“和”她“的区分比较严格,而在香港和台湾等地区则仍有”五四“时期的影子。

参考书目:
【1】《常见错读错写错用字词词典》,东方出版社,2000年,P319
【2】《近义字辨析》,四川人民出版社,1981年,P51
【3】《现代汉语词典》,商务出版社,1997年,P1215
【4】《中华大字典》,中华书局出版社,1978年,P32
【5】《中华小字典》,中华书局出版社,1985年,P16
【6】《康熙字典》,上海书店出版社,1985年,P92
【7】《辞源》,商务印书馆,1986年,P171
【8】《说文解字注》,中州古籍出版社,2006年,P371
【9】《说文解字约注》,中州书画社,1983年,卷15,P16
【10】《说文解字诂林》,中华书局出版,1988年,第九册P3523
【11】《说文解字全文检索》,南方日报出版社,2004年
【12】《说文解字注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8年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